首页最新动态小溪项目心愿树支持小溪
      

青海同仁县尖德村藏民生活状况调查

 


黄巍然
青海一直是中国几个贫困地区之一,而在草原上远离都市的藏民们更是一个主要的贫困群体。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究竟是怎样,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贫困呢?
2014年夏天,我随萨岗小溪教育公益基金第二次前往青海同仁县尖德村,采访了当地的居民。
尖德村共有217户,藏民人口1163人。我们采取社会学抽样调查方法,随机发放了14份家庭调查问卷,基本了解了当地藏民一些真实状况。
家庭人口数量分布
全村户均5.35人,样本与实际人口统计数一致。从家庭结构看,以父母有2-3个孩子的核心家庭为主。三世同堂的家庭虽少,但仍40%以上。尽管总体男女性别比例1:1,但是20-40岁之间的男性明显少于女性,在家的青壮年男性仅占男性人口的30%,男性中以儿童与60岁以上老人为主。

家庭代际结构分布

家庭收入比较

其它收入主要是挖虫草、出租草地及放养牛羊。
家庭支出比较

从收支状况看,这些藏民家庭大多入不敷出,欠款较多,每个家庭平均欠款37555.67元。造成入不敷出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来源少、收入水平低及医疗费用高。近年来村民结构变化较大,所分草地是十多年前划定的现在难以变动,原来拥有较多草地的村民迁至村镇,导致新增村民只能租种草地,成本较高。
家庭财产

每个家庭平均饲养:牛7.71头羊17.57只。拥有电器很少,燃料以牛粪为主。
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

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?

目前子女教育是否正常?


国家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,当地孩子大多能够上学,但仍有较多困难。

是否得到了政府的帮助?

得到一些政府资助,但大部分家庭生活靠自给。其中有两户牧民申请政府补贴,没有得到任何反馈。

宗教信仰对生活的意义

当地藏民全部信藏佛教,宗教信仰与其生活水平没有太大关系,在某种程度上能在精神上抚平其困苦的生活。
由于藏民几乎不会汉语,每份调查问卷完成需要一个小时。调查中,有两点现象引起我的极大好奇与关注。第一点,尖德村村民中,一部分男性选择了离开村子出去工作,由于牧区的特点,一部分男性还是留在了村子里。就数据来看,青壮年男性相比女性有不少差距的,尽管总体男女比例维持在一比一的范围。
调查中有几户是有母无父,或外公外婆带外孙,姐弟同母不知其父。在藏区,人们有“一妻多夫”的婚俗制度。与汉族的传统婚配制度不同,藏区女子一生里可能会有几位实际丈夫,而且这个传统的影响现在还能看到。藏族是个男性彪捍勇猛的民族,在古代曾是女性中心社会。这个社会最初发生于中亚之游牧部落,并随游牧部落的固驻一区,而成为女性中心的国家。游牧部落,因为居无屏障,容易受外敌侵袭。所以壮健男子保卫家族,管理牲畜帐幕则委托于妇女与老弱。在对偶婚姻制度尚未严格建立以前,这样社会的妇女具有更多的魔力,(一)以性的关系,使男子颠倒。(二)以掌握衣食资粮使全群男性无形中受羁勒。(三)以乳哺婴孩之关系,博全群爱护。而尖德村青壮年男女比例的失衡以及藏区传统婚俗习惯的影响,家庭结构以女性为主体。藏区一妻多夫已有上千年的历史,这是保护家庭财产不分散的一种办法。在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下,几个男丁分家后会造成家中财产的分割,减弱大家庭的力量,而且也会使家中劳动力缺乏,影响家庭财富的聚集。
第二点,贫困的原因重要的一点是收入少而刚性支出很多。简单来说,每年的生活支出(主要为食物和衣物)在增加,医疗支出却因为家中老人各种各样的原因呈现井喷式增长,大量家庭都有负债。但藏民之间,尤其是亲戚之间有良好的互助习惯,极度困难家庭向较富有家庭有较大借款,很多仅口头约定没有借条。这种原始的互助文化也缓解了极度贫困家庭的生活应急与最低需要。这种充满亲情的原始互助文化让我深受感动。
村子里的村民大多符合国家最低补助的标准,但实际得到较有难度,也远远不够。一部分家庭申请了补助,但没有收到多少帮助。关键是在草场分配已固化的状况下,没有新的收入来源。我们建议国家在加大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中心的资助时,提供最低医疗保障,建造一所藏医院来解决当地藏民大量的医疗支出问题。

感谢:昂旦校长的翻译,谢一平、刘畅一同参与问卷调查。

黄巍然
2015.3月4日

      
 首页最新动态小溪项目心愿树支持小溪
版权所有*萨岗小溪教育基金2014,京ICP备05081209号-2